家有“飯渣寶寶”,每次到了飯點就開啟“拉鋸戰(zhàn)”?追著喂飯、連哄帶騙,孩子卻只吃兩三口就搖頭拒絕,這讓不少家長焦慮又無奈。其實,小孩不吃飯絕非單純的“挑食”這么簡單,背后可能藏著多種復雜原因。小孩不吃飯的原因有哪些?今天就帶大家抽絲剝繭,揭秘孩子不愛吃飯的6大真相,尤其是最后一個,很多家長都忽略了!
1、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腸胃“亂了節(jié)奏”
孩子的腸胃就像一臺精密的時鐘,需要規(guī)律的進食來維持正常運轉。如果兩餐間隔時間過短,孩子還沒完全消化上一頓的食物,就又被要求吃飯,腸胃負擔過重,自然提不起食欲。比如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餓著,在正餐之間頻繁給孩子吃零食、水果,等到真正吃飯時,孩子自然對飯菜興趣缺缺。
另外,進餐時間不固定也是一大問題。今天中午11點吃飯,明天又推遲到1點,孩子的腸胃無法形成固定的消化規(guī)律,饑餓感和飽腹感變得混亂,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現(xiàn)厭食情況。所以,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較為重要,固定每天三餐和兩次加餐的時間,兩餐間隔3-4小時,給腸胃足夠的消化時間,幫助孩子建立穩(wěn)定的進食生物鐘。
2、食物種類單一,味蕾“審美疲勞”
孩子們的味蕾比大人更加敏感和挑剔,長期食用相似的食物,很容易產(chǎn)生厭倦感。想象一下,每天都吃同樣的白米飯、炒青菜和雞蛋,就算是大人也會覺得食之無味,更何況好奇心旺盛的孩子。
家長們不妨在食物的種類和花樣上多下功夫。主食除了米飯,還可以嘗試制作五彩蔬菜飯團、南瓜發(fā)糕;蔬菜可以將西蘭花做成“小樹”造型,胡蘿卜切成可愛的花朵形狀。同時,豐富食物的烹飪方式,煎、炒、蒸、煮、燉換著花樣來,讓孩子每一頓飯都充滿新鮮感,激發(fā)他們的食欲。
3、活動量不足,能量消耗少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戶外活動時間較少,不是沉迷于電子產(chǎn)品,就是長時間坐著學習。缺乏足夠的運動,身體的能量消耗過低,孩子一整天都沒有明顯的饑餓感,吃飯自然不積極。
運動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加速食物消化,讓孩子產(chǎn)生饑餓感。建議每天保證孩子至少1-2小時的戶外活動,像跑步、跳繩、踢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即使天氣不好無法外出,也可以在家陪孩子做一些親子運動游戲,比如跳舞、做瑜伽、玩捉迷藏,讓孩子動起來,吃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