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新生兒疾病的診治,尤其是新生兒危重癥的搶救。
向 Ta 提問
-
新生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與解剖生理特點、先天畸形、入侵細菌、操作因素、圍生期因素相關,需及時就醫(yī)針對性處理,護理時要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衛(wèi)生降低感染風險。 解剖生理特點:新生兒輸尿管相對寬且長,管壁肌肉及彈力纖維發(fā)育不完善,容易出現扭曲、擴張,導致尿潴留,增加感染風險;女嬰尿道短,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門,易受糞便污染;男嬰則因包皮過長、包莖,藏污納垢,也易引發(fā)感染。 先天畸形:如腎盂輸尿管連接處狹窄、多囊腎、馬蹄腎等泌尿系統(tǒng)先天畸形,會使尿液引流不暢,尿液潴留,為細菌滋生提供條件,從而增加感染幾率。 入侵的細菌:最常見的致病菌是大腸埃希菌,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變形桿菌等也可引起感染。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細菌容易通過尿道上行感染,或通過血行感染等途徑侵入泌尿系統(tǒng)。 操作因素:新生兒在治療過程中,如進行導尿、膀胱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時,若未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容易將細菌帶入泌尿系統(tǒng),引發(fā)感染。 圍生期因素:母親在孕期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病史,或新生兒在出生過程中受到產道細菌污染等圍生期因素,也可能導致新生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 對于新生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需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后進行針對性處理。同時,在護理新生兒時,要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衛(wèi)生,減少感染機會。尤其是女嬰,要注意勤換尿布,男嬰要注意清洗包皮等,以降低新生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發(fā)生風險。
2025-09-12 11:05:52 -
寶寶舌頭短對說話有什么影響
寶寶舌頭短即舌系帶過短,會致發(fā)音不準確、說話延遲、語言學習困難,懷疑時家長帶寶寶就診,確診后依情況處理,低齡操作需謹慎,家長要耐心引導營造好環(huán)境。 發(fā)音不準確:舌系帶過短會限制舌頭的活動范圍,特別是對于一些需要舌頭靈活運動來發(fā)出的音,如卷舌音(如“r”音)、舌面音(如“zh”“ch”“sh”等音)。因為舌頭無法正常伸展、上抬或前伸到合適位置來準確發(fā)出這些音,寶寶可能會出現發(fā)音不清的情況,比如把“奶奶”說成“來來”,把“喝水”說成“費水”等。 說話延遲:由于發(fā)音受到影響,寶寶可能會因為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愿意開口說話,從而導致說話開始的時間比正常寶寶有所延遲。 語言學習困難: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準確發(fā)音是基礎。舌系帶過短造成的發(fā)音問題會使寶寶在學習語言時遇到障礙,影響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進而可能對整體的語言發(fā)展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對于懷疑舌系帶過短影響寶寶說話的情況,建議家長及時帶寶寶到口腔科等相關科室就診評估。如果確診為舌系帶過短,醫(yī)生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舌系帶修整術等處理。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多給予耐心引導,鼓勵寶寶開口說話,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對于低齡寶寶,進行舌系帶修整術等操作時要格外謹慎,遵循兒科安全護理原則,充分考慮寶寶的年齡因素等,以保障寶寶的健康和安全。
2025-09-12 11:03:54 -
孩子口內長馬牙子,怎么辦
馬牙子醫(yī)學上稱上皮珠,是嬰兒口腔上腭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的黃白色小點,屬正常生理現象,數月可自行脫落,無需特殊處理,莫用不恰當方式去除,要保持嬰兒口腔清潔,嬰兒口腔嬌嫩,需注意保護,若馬牙子異常伴嬰兒異常表現要及時就醫(yī)。 一、馬牙子是什么 馬牙子醫(yī)學上稱為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嬰兒出生后不久,在口腔上腭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的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 二、馬牙子的處理方法 1.無需特殊處理 馬牙子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會對嬰兒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通常會在數月內自行脫落。家長不需要進行特殊的處理,更不要用針挑、用布擦等不恰當的方式試圖去除馬牙子,因為這樣做可能會損傷嬰兒的口腔黏膜,導致感染等不良后果。 2.保持口腔清潔 家長要注意保持嬰兒口腔的清潔衛(wèi)生,在每次喂奶后,可以給嬰兒喂少量溫開水,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減少口腔內細菌滋生的機會,有利于嬰兒口腔黏膜的健康。 三、特殊人群(嬰兒)的注意事項 嬰兒的口腔黏膜非常嬌嫩,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保護。除了上述保持口腔清潔等措施外,要避免讓嬰兒接觸不清潔的物品,防止口腔感染。同時,要注意觀察馬牙子的情況,如果馬牙子出現紅腫、嬰兒出現哭鬧、拒食等異常表現,可能是出現了口腔感染等問題,需要及時就醫(yī),而不是自行處理。
2025-09-12 11:01:00 -
新生兒倒奶從鼻子出來怎么回事
新生兒倒奶從鼻子出來多因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不完善等生理結構及喂奶過多等原因,可通過喂奶后豎抱拍嗝、右側臥位、控制喂奶量和速度應對,倒奶后要及時清理鼻腔,頻繁倒奶伴異常表現需就醫(yī)。 一、原因分析 新生兒倒奶從鼻子出來,多與生理結構特點有關。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且賁門括約肌發(fā)育不完善,比較松弛,而幽門括約肌相對較發(fā)達,容易出現奶液反流情況。當反流較明顯時,奶液可能通過食管逆流至咽部,進而從鼻子出來。此外,喂奶過多、過快,喂奶時吞入大量空氣,喂奶后立即讓新生兒平臥等,都可能增加倒奶從鼻子出來的發(fā)生幾率。 二、應對措施 1.喂奶后體位調整:喂奶后將新生兒豎抱,讓其頭部靠在家長肩部,輕拍背部,幫助排出吞入的空氣,一般拍嗝3-5分鐘左右。然后可讓新生兒采取右側臥位,這樣能減少胃內容物反流的機會。 2.控制喂奶量和速度:根據新生兒的需求合理喂養(yǎng),不要一次喂得過多。喂奶過程中注意控制速度,避免過快過急。 三、特殊人群(新生兒)注意事項 新生兒皮膚嬌嫩,倒奶從鼻子出來后要及時清理鼻腔,保持呼吸通暢。清理時動作要輕柔,可使用濕潤的棉簽輕輕擦拭鼻腔。同時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精神狀態(tài)、呼吸情況等,如果倒奶頻繁且量較多,或者伴有呼吸急促、嗆咳、精神萎靡等異常表現,需及時就醫(yī),排查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等病理情況。
2025-09-12 10:58:29 -
三個月寶寶能豎抱嗎
三個月寶寶通??韶Q抱,豎抱時要用手保護好頭部頸部,姿勢為讓寶寶頭靠肩,一手托臀一手扶背頸部,每次豎抱時間不宜過長,特殊情況如早產、健康問題寶寶豎抱需更謹慎。 豎抱的正確姿勢:豎抱寶寶時,要注意用手保護好寶寶的頭部和頸部。可以讓寶寶的頭部靠在家長的肩膀上,家長的一只手托住寶寶的臀部,另一只手扶住寶寶的背部和頸部,給予頭部和頸部足夠穩(wěn)定的支撐,使寶寶的頭部保持正直,避免頭部過度后仰或前傾等情況。 豎抱的時間限制:雖然三個月寶寶可以豎抱,但每次豎抱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寶寶畢竟還比較小,骨骼和肌肉的發(fā)育尚未完全成熟,長時間豎抱可能會對寶寶的脊柱等部位造成一定壓力。一般每次豎抱幾分鐘到十幾分鐘比較合適,具體時間可以根據寶寶當時的狀態(tài)來調整,如果寶寶表現出不適或想要躺下的跡象,就應該及時讓寶寶躺下休息。 特殊情況的考慮:如果寶寶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早產、出生時體重過低、有某些健康問題等,那么豎抱的時候需要更加謹慎。早產寶寶的身體各方面發(fā)育可能相對晚一些,頸部肌肉力量可能相對較弱,豎抱時更要小心保護頭部和頸部,并且豎抱的時間可能需要更短,最好在醫(yī)生的專業(yè)指導下進行豎抱等護理操作。對于有健康問題的寶寶,要根據具體的健康狀況來確定是否可以豎抱以及豎抱的注意事項,以確保寶寶的安全和健康。
2025-09-12 10: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