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
擅長:各類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性疾病;對各種惡性血液病的臨床診治方面、特別是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多發(fā)性骨髓瘤等疾病具有豐富經(jīng)驗。
向 Ta 提問
-
白血病傳染不傳染
白血病不具有傳染性,其發(fā)生由多種非傳染因素導致,包括不同年齡相關發(fā)病機制、無明顯性別特異性差異、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輻射等生活方式因素及既往特殊疾病史等非傳染病史因素,人們應正確認識白血病,無需對患者產(chǎn)生不必要誤解。 一、白血病不具有傳染性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其發(fā)生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造血干細胞的基因發(fā)生突變等異常改變,使得細胞異常增殖、分化障礙等。目前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表明白血病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不具備傳染病的特征,如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要素。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而白血病不是由病原體引起的傳染性疾病。 二、相關因素分析 1.年齡因素:不同年齡段都可能發(fā)生白血病,但發(fā)病機制與年齡相關因素有關,比如兒童白血病的發(fā)生可能與某些先天的基因易感性、病毒感染等因素在兒童特定發(fā)育階段的作用有關,但這并非是傳染導致。 2.性別因素:一般來說男女發(fā)病比例在白血病總體發(fā)病中無明顯特異性的、與傳染相關的差異,白血病的發(fā)生主要與個體自身的遺傳、環(huán)境等非傳染相關因素有關。 3.生活方式因素: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如苯及其衍生物等)、長期暴露于輻射環(huán)境等可能增加白血病發(fā)生風險,但這些都不是傳染因素。例如長期在苯含量超標的環(huán)境中工作的人群,其白血病發(fā)病風險可能升高,但這不是因為被他人傳染,而是自身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導致細胞基因損傷等改變。 4.病史因素:既往有特殊疾病史等一般也不是導致白血病傳染的原因,比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發(fā)病機制與自身免疫紊亂等有關,而非傳染引起白血病。 總之,白血病不傳染,人們無需對白血病患者產(chǎn)生不必要的恐懼和隔離等誤解,應正確認識白血病的發(fā)病機制和相關影響因素。
2025-09-22 15:24:01 -
血常規(guī)能排除白血病嗎
血常規(guī)可初步篩查白血病,但通常不能單純據(jù)此排除白血病,其相關指標如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異常非白血病特有,白血病確診需進一步骨髓穿刺檢查,特殊人群也需結合骨髓檢查綜合判斷。 血常規(guī)中與白血病相關的指標及意義 白細胞計數(shù):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可增高、正常或減低。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多數(shù)增高,部分患者白細胞數(shù)正常或減少;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多明顯增高。但白細胞計數(shù)的異常改變并非白血病所特有,感染等其他情況也可能導致白細胞計數(shù)異常。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現(xiàn)貧血,表現(xiàn)為紅細胞計數(shù)減少、血紅蛋白濃度降低。然而,其他貧血性疾病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也會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異常,所以不能僅據(jù)此確診或排除白血病。 血小板: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可減少或增多。但血小板減少還可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血小板增多也可能與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關,因此血小板的異常也不能單獨作為排除白血病的依據(jù)。 白血病的進一步檢查 僅通過血常規(guī)發(fā)現(xiàn)異常,還需要進一步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穿刺可以觀察骨髓中造血細胞的形態(tài)、數(shù)量等情況,這是診斷白血病的關鍵依據(jù)。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會出現(xiàn)原始細胞和幼稚細胞大量增生等典型表現(xiàn);慢性白血病也有其相應的骨髓象特征。對于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身體狀況和疾病表現(xiàn)可能不典型,更需要結合骨髓穿刺等檢查綜合判斷,兒童白血病可能在血常規(guī)上有一些特殊的表現(xiàn),如白細胞計數(shù)極度異常等,但仍需骨髓檢查確診;老年人白血病的血常規(guī)表現(xiàn)可能相對不典型,也需要骨髓檢查來明確。 總之,血常規(guī)檢查可以為白血病的診斷提供線索,但不能單純依靠血常規(guī)排除白血病,若血常規(guī)有異常,需進一步進行骨髓穿刺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2025-09-22 15:23:14 -
血紅蛋白108是貧血嗎
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08g/L屬中度貧血、成年女性及兒童(不同年齡段有別)108g/L屬輕度貧血,不同人群貧血有不同影響及應對,孕婦貧血影響胎兒,老年人貧血需考慮慢性病等,均要查因并針對性處理。 不同人群貧血的影響及應對 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08g/L可能會出現(xiàn)乏力、易疲勞、面色蒼白等癥狀,影響日常活動和工作效率。需要進一步查找貧血原因,可能與慢性疾病、營養(yǎng)不良(如缺鐵、維生素B12、葉酸等)、失血等有關。如果是缺鐵性貧血,需多攝入富含鐵的食物,如紅肉、動物肝臟等;如果是巨幼細胞貧血,需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 成年女性:除了上述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外,還可能影響月經(jīng)情況等。同樣需要明確病因,若是月經(jīng)過多導致的貧血,需治療婦科疾病以減少失血;若是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要調整飲食結構。 兒童:兒童血紅蛋白108g/L處于輕度貧血范圍,可能影響生長發(fā)育,導致免疫力下降等。對于6個月~6歲兒童,要注意是否有缺鐵等情況,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易吸收的輔食;對于6~14歲兒童,需關注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導致貧血的因素,必要時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并進行針對性處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孕婦:孕婦血紅蛋白正常范圍較非孕婦女性更低,孕婦血紅蛋白低于110g/L即為貧血。孕婦貧血可能影響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導致胎兒缺氧、發(fā)育遲緩等。孕婦出現(xiàn)血紅蛋白108g/L時,要更加重視,積極查找原因,可能與孕期鐵需求量增加而攝入不足等有關,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鐵劑等,同時保證營養(yǎng)均衡。 老年人:老年人血紅蛋白108g/L貧血時,要考慮是否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導致,同時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對貧血的耐受能力較差,可能更容易出現(xiàn)頭暈、心悸等不適癥狀,需要全面評估身體狀況,查找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
2025-09-22 15:20:55 -
什么是溶血癥
溶血癥是由于紅細胞破壞過多,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類型,癥狀輕重不一,嚴重的會損害神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方法主要有光照治療、藥物治療、輸血等,預防措施包括產(chǎn)前檢查、預防性使用藥物等。 1.病因 溶血癥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類型。 先天性溶血癥主要是由于紅細胞膜、血紅蛋白或酶的遺傳性缺陷引起的。 后天性溶血癥可能與感染、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輸血等因素有關。 2.癥狀 溶血癥的癥狀輕重不一,主要取決于溶血的程度和速度。 常見癥狀包括黃疸、貧血、肝脾腫大、膽紅素腦病等。 嚴重的溶血癥可能導致膽紅素過高,引起膽紅素腦病,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損害。 3.診斷 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來診斷溶血癥。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膽紅素測定、溶血相關檢查等。 4.治療 治療溶血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光照治療:通過膽紅素的光異構化作用,降低膽紅素水平。 藥物治療:使用一些藥物來促進膽紅素的排泄或抑制溶血。 輸血:如果貧血嚴重,需要輸血來糾正貧血。 其他治療:根據(jù)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如抗感染、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5.預防 對于一些有溶血癥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母子血型不合的孕婦,可以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如提前進行產(chǎn)前檢查、預防性使用藥物等。 6.注意事項 溶血癥患者需要及時就醫(yī),接受規(guī)范的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對于有溶血癥家族史的人群,應該進行遺傳咨詢和產(chǎn)前診斷。 總的來說,溶血癥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現(xiàn)了黃疸、貧血等癥狀,應該及時就醫(y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同時,對于有溶血癥高危因素的人群,應該進行遺傳咨詢和產(chǎn)前診斷,以預防溶血癥的發(fā)生。
2025-09-22 15:19:04 -
血漿脂蛋白可以分為哪幾類
乳糜微粒由小腸黏膜細胞合成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正??崭?2小時后無檢測到其升高常見于高脂飲食后;極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臟合成運輸內源性甘油三酯并代謝轉變成中間密度脂蛋白再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由極低密度脂蛋白代謝轉化而來將膽固醇轉運到肝外組織過多氧化修飾易促動脈粥樣硬化;高密度脂蛋白由肝臟和小腸合成參與膽固醇逆向轉運將外周組織多余膽固醇轉運至肝臟代謝清除其水平升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一、乳糜微粒(CM) 乳糜微粒主要由小腸黏膜細胞合成,其功能是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膽固醇,將來自消化道吸收的甘油三酯等轉運至肝、肌肉等組織。正??崭?2小時后血漿中不含乳糜微粒,若檢測到乳糜微粒升高常見于高脂飲食后等情況。 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極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臟合成,其主要功能是運輸內源性甘油三酯,將肝臟合成的甘油三酯轉運至外周組織利用。在代謝過程中,極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逐漸被水解,轉變?yōu)橹虚g密度脂蛋白,進一步轉變?yōu)榈兔芏戎鞍住?三、低密度脂蛋白(LDL) 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極低密度脂蛋白代謝轉化而來,其主要作用是將膽固醇轉運到肝外組織,為組織細胞提供膽固醇用于細胞膜的構成等。正常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增加相關,因為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可被氧化修飾,進而被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四、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臟和小腸合成,其主要功能是參與膽固醇的逆向轉運,即將外周組織中多余的膽固醇轉運至肝臟進行代謝清除,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其機制與促進膽固醇的逆向轉運等相關。
2025-09-22 15: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