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一到,秋天的氛圍感越來越濃。晝夜溫差拉大、空氣濕度降低,不僅帶來了涼爽,也讓“秋燥”“寒涼侵襲”等健康問題悄悄找上門。想要安穩(wěn)度過這個節(jié)氣,做好養(yǎng)生很關鍵。今天就圍繞“白露養(yǎng)生小常識”和“白露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給大家整理一份接地氣的養(yǎng)生攻略,從衣食住行全方位守護健康。
1.穿衣遵循“薄衣法”,早晚及時添衣
白露后最大的特點是“晝夜溫差大”,白天可能穿短袖還覺得熱,晚上卻要裹外套。這時穿衣別貪涼,也別一下子穿太厚,建議遵循“薄衣法”——白天穿透氣的薄款長袖或短袖,搭配一件輕薄外套,方便隨時穿脫;早晚氣溫低時,及時把外套穿上,護住肩頸、腰腹和腳踝這些容易受涼的部位。
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體質相對較弱,更要注意“春捂秋凍”適度。“秋凍”不是讓你硬扛著冷,而是別過早穿太厚的衣服,讓身體慢慢適應降溫,增強抵抗力,但如果氣溫低于15℃,或者身體覺得冷,就一定要及時加衣,避免感冒。
2.多做“溫和運動”,別讓身體出大汗
白露后運動要講究“適度”,不能像夏天那樣追求高強度、出大汗。因為秋天人體陽氣逐漸收斂,大量出汗會消耗陽氣,還可能讓寒氣通過毛孔進入體內,引發(fā)不適。
適合白露的運動多是溫和的,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極、做瑜伽等。運動時間建議選在上午9-10點或下午4-5點,這兩個時間段氣溫適中,陽光也不強烈。運動時要控制強度,以身體微微發(fā)熱、不出大汗為宜,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水,穿上外套,別讓風直吹身體。
3.晨起喝杯溫水,日常多吃“潤秋食”
秋燥是白露最常見的問題,緩解秋燥的關鍵是“補水”和“潤燥”。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30℃左右的溫水,能快速補充夜間流失的水分,喚醒腸胃,還能濕潤呼吸道,緩解口干舌燥。
飲食上,要多吃滋潤的食物,比如銀耳、百合、雪梨、蓮子等,這些食材可以煮成湯或粥,既能補水,又能滋養(yǎng)肺腑。比如銀耳百合蓮子羹,做法簡單,把銀耳泡發(fā)后和百合、蓮子一起煮1-2小時,加少量冰糖調味,每天喝一碗,潤燥效果特別好。另外,也可以多吃些應季的蔬菜,比如菠菜、蘿卜、冬瓜,補充維生素的同時,還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4.睡前泡泡腳,助眠又驅寒
白露后夜晚變涼,很多人會覺得腳涼,影響睡眠。睡前用溫水泡泡腳,既能暖身驅寒,又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幫助睡眠,是白露養(yǎng)生的“小妙招”。
泡腳水的溫度以40℃左右為宜,別太燙,以免燙傷皮膚;水量要沒過腳踝,最好能到小腿肚;泡腳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fā)熱、額頭有點出汗就可以了。泡腳時可以加點生姜或艾葉,生姜能驅寒,艾葉能祛濕,對緩解手腳冰涼、關節(jié)不適很有幫助。不過要注意,飯后半小時內別泡腳,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泡腳前最好咨詢醫(yī)生。